成都加快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打通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成都科學城
■聚焦于把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國內開展技術經紀職稱評定,讓“躺在”高校院所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產線。
■成都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將構筑“一核四區”發展格局,堅持“營城”與“謀勢”相結合,結合本地實際,努力把西部(成都)科學城打造成為創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陣地。聚焦產業功能區建設,加強基礎研究,結合主導產業,大力構建創新生態圈,吸引創新要素人才集聚,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
5月2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5月20日,成都科學城,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批6個支撐項目啟動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是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的重要支撐。
搶抓城市發展新機遇,立足長遠謀發展。未來五年是成都培育形成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關鍵期,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起勢期。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成都將以全面辯證長遠的戰略眼光應變求變,以科學高效精準的戰略路徑化危為機,以產業生態圈建設引領要素集成集聚、以科學城建設引領科技創新、以場景供給引領新經濟發展,構建策源牽引的動力體系、高端要素的運籌體系,加快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看創新資源
成都有高等院校60余所、各類研究院數十所
2020年1月,北京,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成都斬獲頗豐。在蓉20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占四川省獲獎總數的80%。20個獲獎項目中,成都主持完成11項、參與完成9項,其中2項主持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彰顯了一座城市的創新競爭力。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城市能級迎來躍遷式發展的機遇窗口。
拉開這座城市的時間軸,幾千年來,從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第一張紙幣“交子”的誕生,再到率先探索開展技術經紀職稱制度改革,成都一直是一座富有創新創造基因的城市。
打開成都的創新地圖,高校院所星羅棋布,科教資源豐富。目前,成都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各類高等院校60余所,其中雙一流高校2所,雙一流學科高校8所。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等各類研究院數十所,在蓉獨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32所。從城市間對比來看,成都60余所高等院校數位居全國第6。
國家級研發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等科學基礎設施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推動城市基礎創新能力的重要引擎。目前,成都已集聚了一些各類科學基礎設施,如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了9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
看創新活力
成都年度創新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五
厚積的科教資源、一批“國之重器”、數量眾多的高層次人才,為成都創新發展提供了源頭動力。來自市科技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增加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36家,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收入突破9300億元,率先在國內開展技術經紀職稱制度改革,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經驗在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復制推廣。全國首個以地級及副省級城市為評價單元的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9)》顯示,成都年度創新綜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五……把握科技創新這一發展驅動力,成都已成為創新高地。
近期,隨著一聲清脆的敲鐘聲,西裝革履紅圍脖的李進,將成都先導送上了科創板,實現西南地區科創板上市交易“零的突破”。先導扎根的成都,密集坐落著大大小小的科技創新企業和研發機構。以至于,即便在疫情沖擊之下的一季度,成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0%,進出口總額更是逆勢同比增長,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城市經濟韌性和“雙勝利”曙光激勵人心。
“經濟之韌”來自哪?既源自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也來自于一座城市的科技創新生命力。
科技創新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創新,沒有改革創新就沒有科技創新的效能。
聚焦于把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國內開展技術經紀職稱評定,讓“躺在”高校院所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產線。
致力后發超越,“新經濟”成為成都搶先開辟的一條新路。成都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戰略抉擇,鮮明提出聚焦“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獨角獸企業從0到6家,新經濟企業從18萬家增至36萬家,新經濟活力指數、新職業人群規模均居全國第三……歷經三年蝶變,“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已成為共識。
創新求變,從未止步。建設產業功能區,是成都轉變城市和經濟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構筑區域發展比較優勢和中心城市核心優勢的戰略支撐。
如何重塑資源流動體系,讓創新資源要素在產業功能區“落腳”?“菁蓉匯·校企雙進”成為又一探索路徑。2019年,“菁蓉匯·校企雙進”系列活動促成近500家企業與高校達成728項校企合作項目。今年,還將建設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為產業功能區企業聚勢賦能,為制造業轉型和新經濟擴張提供持久動力。
看創新動力
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 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川渝兩地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區共建西部科學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
縱觀寰球,科技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奔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世界城市,都有著特色迥然的科學城。比如東京筑波科學城,以及北京中關村科學城、上海張江科學城。這些科學城既是“科學技術的原點”,也是“未來產業的搖籃”。
放眼成渝,兩地有121所高校、178萬在校大學生、1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29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87個眾創空間,科技資源比較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創新策源潛力和較大的轉化市場空間。以共建西部科學城為契機,加強區域創新協作和資源整合,有利于發揮“1+1>2”的作用,推動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創新乘數效應。
如何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活子,激活城市創新發展動力源?為了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成都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將構筑以天府科學城為創新策源地,以新經濟活力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為產業創新承載的“一核四區”發展格局,堅持“營城”與“謀勢”相結合,結合本地實際,努力把西部(成都)科學城打造成為創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陣地。聚焦產業功能區建設,加強基礎研究,結合主導產業,大力構建創新生態圈,吸引創新要素人才集聚,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日前,川渝兩地科技部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兩江新區、天府新區,西部兩大國家級新區宣布了雙方在2020年合作的10大重點任務;重慶高新區、成都高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西部科學城、成渝科創走廊、內陸自貿港等建設……
謀定而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畫卷正在加快鋪開。
以產業生態圈建設引領要素集成集聚 以科學城建設引領科技創新 以場景供給引領新經濟發展
從創新一線看成都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
以產業生態圈建設引領要素集成集聚;以成都科學城建設引領科技創新;以場景供給引領新經濟發展。6月3日,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舉行之際,記者走進創新一線,探尋成都如何打造直面未來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數字經濟,如何環湖而生?
聚焦重點 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
在成都天府新區距離興隆湖僅幾公里之隔的一片建筑工地,一座潛艇式的建筑正在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這里就是天府新區獨角獸島啟動區的首個單體建筑,預計本月就可以完工。”項目施工單位中建五局工作人員廖凱凡介紹,雖然獨角獸島整體的建設工作距離完成還需時日,但是這座“專門為培育新經濟企業”打造的“獸群聚集地”已經吸引了商湯科技、安謀中國等多個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落戶。
無獨有偶,和獨角獸島同步推進建設的還有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前者將于今年投用,建設后,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本部、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有機化學公司、中科信息6家單位將整體搬遷至成都科學城。后者目前已完成土方作業,除規劃用地260畝外,還預留167畝作為中科院承擔的大科學裝置及前沿引領技術重大科研平臺用地。
“建設中科院大學成都學院是中科院和成都市把握全球大勢、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歷史機遇作出的重要決策。”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表示,成都學院將努力建設成為一所科教融合發展、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為成都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實施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
重磅項目頻頻落戶并非偶然,以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目標,近年來,成都科學城聚焦重點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如今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創新策源地打造,正向著從“1”到“100”的科研主陣地前進。
截至目前,通過引進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等30余個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以及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先進微處理器技術等國家工程實驗室和核聚變堆技術研發基地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項目,已有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員在新區創辦領辦企業,近1000項科技成果在新區完成了轉移轉化。
做強增長極,如何形成動力源?
產業集聚 撬動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夏日晴好,走進位于永安湖畔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先導的實驗室內,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進正帶領工作人員進行新藥研發,這是公司的主要戰略之一。為何選擇去做風險不低的創新藥?“不可能因為生產了一個特殊的螺絲釘,所以企業就永遠生產螺絲釘。”李進說。
正是這一份激情和專注,近期,隨著一聲清脆的敲鐘聲,李進將成都先導送上科創板,使之成為西南地區首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
以建設重大新藥創制轉移轉化示范基地為契機,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從靶點篩選、藥物發現、藥學研究,到安全性評價、有效性評價,再到臨床試驗、中試放大,在創新研發的每個環節,都有相應服務平臺。
生物醫藥產業只是成都科技創新澎湃動力的一個縮影。新經濟,則是成都圍繞創新培育內生動力搶先開辟的一條新路。
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直播帶貨……今年以來,成都的新經濟蓬勃生長、加速成勢。而在成都高新區日前的首批新基建項目發布會上,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紛紛表示,將共同參與新基建建設,意味著新基建為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必將帶來更多新機遇。
從進一步強化硬核科技引領,加大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布局,到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強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做實產業應用場景建設;從獨角獸企業從0到6,到聚集具有新經濟性質企業達8萬余家……成都高新區新經濟因子活躍聚力,已成為一股重要經濟動力。
轉變城市和經濟工作方式,構筑區域發展比較優勢和中心城市核心優勢。為此,成都率先提出了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此外,成都將協同規劃西部(成都)科學城,構筑“一核四區”發展格局,通過數字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與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相嫁接,開辟科學城發展的拓展空間。
創新加持,這座城市在做強增長極,而產業優勢和重點領域布局其中,正為城市的發展孕育著源源動力。
未來之城,如何預見未來?
創新引領 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引領發展新高地
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這個獲批即將滿一個月的新區,將成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平臺。
未來,成都東部新區將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成都東部新區將重點發展航空經濟、現代物流、國際消費、智能制造、總部經濟五大主導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
其中,成都東部新區還將強化創新引領,推動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如今,位于成都東部新區的成都未來科技城已經率先啟動規劃,將建成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范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創新性大學聚集區,總體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地。
為此,成都未來科技城錨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引領發展新高地定位,立足“1+3”功能體系,即大科學裝置、國際知名大學、頂級研發機構和龍頭企業聚集的“1”個核心功能群落,匹配涵蓋云計算、量子通信、航空制造、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智造科創,涵蓋科技金融、總部經濟、檢測認證、法律咨詢和人力資源的頂級服務,以及涵蓋商務會議、會展博覽、全齡教育、醫療健康和文化休閑的優質配套,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用創新核心承載區。
目前,成都未來科技城正圍繞民航科創示范區、中飛院等已落地項目深度挖掘科技創新亮點,引導企業建設企業研發總部、中試基地和技術示范中心等提升前沿科技研發創新能力,進一步突出科技屬性。